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2-11-29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总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图景,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丰富内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深刻领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既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上的一贯性、整体性,又符合实践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和时代性。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们党始终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战略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进行了艰辛探索,作出了不懈努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党明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提出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改革开放之后,党根据国际环境变化和我国发展实际,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就是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新世纪,在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实现之后,党又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发出了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比原先提前了15年,首次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概念,战略目标上增加了“美丽”这一代表生态文明的内容,使现代化的内涵更加全面,并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对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细化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步骤和路径。回顾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我们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内涵上不断丰富拓展,在战略安排上层层递进,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具有坚实的基础、科学的依据、可靠的保障,是完全有把握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风险隐患不断显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重大风险的充分准备。但历史发展是有其内在大逻辑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严重风险冲击和内部困难,最终都化险为夷,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尽管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度优势显著,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支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也不会改变。特别是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一定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将深刻改变世界现代化的格局。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将得到更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将取得更大成就,也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从世界范围看,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约为10亿。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版图和态势,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这将创造世界现代化的崭新模式,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准确把握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
综合考虑我国未来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各种风险挑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八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有希望、有潜力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20年翻一番。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1年达到12551美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到2035年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全面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居世界前列,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和自主可控,更多科技前沿领域实现并跑和领跑。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进入世界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升。
(三)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决定性进展,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由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产业链供应链基本安全可控、韧性显著增强,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城市品质明显提升。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得到更好保障,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四)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得到全面落实,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格局。
(五)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建成更多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大批国家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进入世界前列,形成高水平开放创新生态。人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质量显著提升,各类高层次人才更多涌现,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世界前列。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0岁以上,人口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
(六)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低收入群体规模显著减少,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基本建成具备现代生产生活条件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人的全面发展能力持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七)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各类主要资源利用效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碳排放总量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达峰后稳中有降。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状况明显改观。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立,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形成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青水碧的国土开发格局。
(八)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更加健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现代化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深刻认识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远景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取得标志性成果。在经济建设方面,全面形成高质量发展模式和高水平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家创新能力、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成为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重大科技成果主要输出地。在政治建设方面,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发挥,全面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充分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成熟完善。在文化建设方面,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精神风貌,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全球更加彰显。在社会建设方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全社会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排在世界前列,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天蓝、地绿、水净、山青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形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领先的国家。到那时,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之,我国要全面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具备世界主要现代化强国的一般特点,也具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我国国情的鲜明特征,还具有反映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天下情怀。全面建成这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全面提升,使人民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将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全面建成这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更好造福中国人民,也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将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创未来的不懈追求和责任担当。
(作者:黄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