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秋季真的容易悲伤吗?

中医素来有“天人相应”之说,秋凉一至,花木零落,阳气减退,阴气渐长,但因夏季高温容易过多耗损人体正气,故有“一夏无病三分虚”之说,立秋之后气温逐渐转降,早晚温差大,极易情绪低落、倦怠乏力、失眠等症状;且夏季人们精神容易处于亢奋状态,出现“情绪中暑”,如经常发火、脾气暴躁等,立秋以后,天气转凉,人们从过激情绪中调整过来,这时就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导致疲软、困乏、心情低落等状况;且中医认为,秋与肺相通,肺主气,司呼吸,在五行属金,通于秋气,在志为悲。故秋天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凄楚伤感、失眠多梦、少气乏力等症状,出现“悲秋”之感。甚则易酿成精神、情志性疾病,尤以抑郁、失眠最为常见。

“秋郁”多发生在以下人群:性格敏感多疑、内向、不善于倾诉者;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更年期女性、孕产妇或老年人、部分学龄期儿童;刚经历了负面生活事件、没得到及时心理疏解的人群;常年在室内工作、体质较弱、平日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工作者。在上述人群中,平时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即中医所说的肺气虚或阳虚质、气郁质之人,更易出现“秋郁”症状。

防治“秋郁”有六法。

秋练 秋天虽然秋高气爽,但是阴气渐生。适当参加户外运动,有助于阳气的生发,可以很好地对抗秋天的肃杀之气,有效地缓解悲秋。秋季比较适合的运动就是登山远眺,在美景中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培补正气,增强体质,消融忧郁和惆怅。

秋眠 金秋时节,顾养身体,防治“秋郁”,收敛神气尤为重要。在秋天调摄心神,睡好觉为第一大补。到了秋天,出现失眠是多数“秋郁”患者的共同症状。保持充足睡眠,尽量在晚上10点半前上床。睡“子午觉”,即晚上11点前要进入梦乡,中午11点至13点之间睡一个午觉。

秋食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十分适合补阴。悲秋之感会伤及人体肺气,而肺气虚弱者,更易产生悲秋之感。在外感六淫中,风寒暑湿燥火的燥邪对应秋季,故化解悲秋,必须润肺。

秋乐 中医认为,各种情绪之间存在相互克制作用,“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悲秋可用喜乐情绪来战胜,多和朋友们一道游玩,通过各种娱乐活动让自己开怀大笑,可以把郁闷悲愤疏散。

秋治 秋季是治疗疾病的大好时节,尤其是对于“秋郁”一类疾病,采用中医辨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原则,应用身心同治之法,积极进行调理,往往收效良好。

秋检 较全面的体检是“治未病”的前提,防微杜渐,及时干预健康危险因素,科学管理健康,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状况。(文/李欢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