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眩晕无非痰瘀火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指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眼花,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出汗,有天旋地转、如坐舟车等异常感觉,每次发作短则一瞬间,长则几十分钟不等。研究显示,眩晕的发病率为15%~20%,女性是男性的2~3 倍,任何年龄皆可发生,但老年人发病率更高。河南省名中医、河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孟毅教授在治疗该病方面颇有心得,《生命时报》特邀他详解如何运用中医药治疗眩晕。

目眩和头晕经常同时发生,因此合称眩晕,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被称为“冒眩”。中医认为,眩晕与风、火、痰、郁、虚有关。风、火皆属阳,阳主动,容易导致火邪旺盛,风助火生,火借风势,火邪上扰清窍就会眩晕。张仲景曾提出“痰饮致眩”的病机,如果平时饮食不节,使脾胃运化失常,水湿不化聚而为痰,上扰清窍也会引起眩晕。《素问·气交变大论》言:“岁木太过……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意思是说,如果心情不畅,肝气郁结,不能调节津液运行,则生痰饮,使清阳被扰,表现为眩晕。《灵枢·口问》提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目为之眩。”孟毅解释,“无虚不作眩”,中气不足就会致使清阳不升、肾精不足,进而脑髓失养,导致眩晕。

结合中医临床经验和现代生活方式,孟毅认为,从痰、瘀、火辨证治疗眩晕病,疗效最为显著。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而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和津液运行,因此,痰邪的生成离不开肺、脾、肾、肝的共同作用。当今,大鱼大肉等肥甘厚味已成为餐桌上的“常客”,冷饮、酒类是很多人的“心头好”,如果饮食没有节制,损伤脾胃,使脾胃失其运化之职,时间久了就会聚而为痰。同时,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经常急躁易怒、闷闷不乐,干扰全身气机和津液正常运行,导致痰饮内生。中医认为,肺调节全身津液运行,如果肺失宣肃,则津停为痰。肾主水,肾阳失于温煦,则水停为痰。痰易蒙蔽心神,痰浊上泛,蒙蔽清窍,则出现头晕目眩、头重如裹、精神不振等。对于痰邪导致的眩晕,可在医生辨证下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祛湿化痰;日久痰饮郁而化热者,可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肝郁明显者,加香附、贯叶金丝桃等增强疏肝之效;伴有睡眠障碍者,可加合欢皮、柏子仁、夜交藤来安神。

《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可以阻滞气血运行,使气血不能向上濡养头目,头目失于血液的滋养,不能正常地支配感觉运动。瘀血的形成可概括为虚实两方面,实者多为外伤、血热、血寒、气滞等,虚者多为久病入络、气虚等。对于瘀血导致的眩晕,临床多选用八味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瘀为阴邪,其致病多挟痰浊,导致痰瘀互结,需要痰瘀同治,可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化痰祛瘀通络。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容易耗伤阴液。火又分为内生之火(情绪过极或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郁而化火)和外感火邪。火邪循经上扰头目,扰乱心神;火热之邪耗伤阴津,导致体内津液缺乏、头目失养等,均可发为眩晕。孟毅通常会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用药,比如,头晕、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溏泄的患者,一般是肝郁日久化火所致,还兼有脾虚证候,可使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有的患者口苦、咽干、心情不舒,可选小柴胡汤加减,若兼有大便秘结,改用大柴胡汤;若患者有高血压、肝阳上亢的情况,通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另外,虚也是眩晕病较为常见的病因。孟毅表示,由于年老体弱、营养不良或先天不足等,有些人存在心脾两虚或肾气亏虚等问题,脑窍失养就容易眩晕。心脾两虚者往往有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等心血不能濡养心神的表现,以及食欲不振、便溏等脾虚兼证,可选用归脾汤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之府失于濡养者,常伴有气短、乏力等症状,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除了用中药治疗眩晕,耳穴、针灸、艾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也有良好效果。研究显示,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针灸辅助,有效率明显提高。针灸可选取印堂、内关、百 会、风池、完骨、天柱等穴位,耳穴压豆可选取内耳、神门等穴。

孟毅教授提醒,眩晕患者日常尽量不喝或少喝羊肉汤、排骨汤,吃冷饮、甜品、辛辣刺激的食物要有所节制;保持心情舒畅,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保证作息规律、睡眠充足;坚持慢跑、爬山或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气血活顺,从而使形体官窍得到正常濡养。(文/戴秀娟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宣传统战部)